一患者说,我这个胃呀,好奇怪,吃点凉的就拉肚子,吃点热的就上火。最近一段时间越发严重了,老觉得吃进去的东西下不到肚子,堵在喉咙那里,一个不小心就往上泛,严重的时候刚一吃完饭就要往外吐,每次吐完,从咽喉到食道都火辣辣的疼,像火烧一样。
细细一问才知道,他这是老胃病了,是年轻时候胡吃海塞落下的病根儿。
原来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,因为应酬比较多,所以经常是一边吃着火锅烧烤,一边喝啤酒,啤酒喝不过瘾,还要再加块冰。这么三番五次的一折腾,彻底把胃给折腾坏了。
中医管这个叫寒热胃,就是胃里面寒热错综复杂,胃寒热错杂属于中医的说法,由于患者胃部受到热邪侵袭,或生活中饮食过于辛辣,导致热证,使脾、胃不能正常运化水液精微,导致机体湿气过重和肝气升发过度疏泄,导致机体阴阳失调,形成胃寒热错杂的情况。患者此时可出现口舌生疮、肿胀、面红目赤、口臭、手脚冰凉、尿痛、尿急、尿频等症状,同时还可能会出现四肢冰凉、面色发黄的现象。
需要注意的是,胃寒热错杂患者的热象容易掩盖寒的一面,有口干口苦、胃脘灼热等热象症状,同时兼见脘腹怕凉,或喜进热饮等症状。因此,需要由专业医师辨证论治后再治疗,以清胃泄热与温中散寒为治疗原则。患者可遵医嘱服用半夏泻心汤,达到辛开苦降、寒热平调的作用。此外,患者还可以在内服中药的基础上,配合针灸进行治疗,可以针灸内关、中脘、足三里等穴位,随症加减。
半夏泻心汤是治疗慢性肠胃病最经典的经方,几乎所有的胃病治疗,都离不开半夏泻心汤的影子。
这个方子呢,张仲景用它来治疗心下痞满。心下是心以下,胃周围,痞是堵塞,就是中焦脾胃有团东西堵在那里,引起的胃痛、胃胀、反酸、呕吐、腹泻、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,这就是古代所说的痞症,只要把这个痞满疏通开来,其他症状就全部消解了。
那么,这个痞满是怎么来的呢?实际上就是寒热失调。
现在的很多人都是一边吃麻辣一边喝冰镇啤酒,脾胃同时受寒热的双重打击,导致运化功能失常,脾气不升,胃气不降。脾胃的这个气机啊,就如同电梯一样,要有上有下,才能循环有序。现在脾胃功能瘫痪了就等于中焦堵塞了,就会造成大量的痰气在腹部堆积,心下痞就出现了。
这个时候怎么办呢?用寒药,胃痛;用热药,烦躁。那就只好寒热并用,驱寒、清热两手抓,所以你会发现半夏泻心汤这个方子,它里面既有黄连、黄芩这样的苦寒之药,又有人参、干姜这样的温补之药。
半夏泻心汤:半夏15克,黄芩、干姜、人参(党参)、炙甘草各9克,黄连3克、大枣4枚。
用黄连、黄芩去除胃里的火气,用干姜暖脾胃,去胃中寒气。
黄连、黄芩都是苦寒之药,干姜呢大辛大热,这样的用药思路,中医叫辛开苦降,就好像一个被捆绑的人,必须双手双脚同时用力,一个向上,一个向下,才能挣脱出来。黄连、黄芩让胃气往下降;干姜让脾气往上升,一升一降,脾胃的气机就恢复了,就能主动干活了。
半夏的作用在于把胃里面的痰饮以及痞块化掉,然后以摧枯拉朽之势一路往下降,从胃降到小肠,从小肠降到大肠,最后以大便的形式排出去。
这四味药属于主动出击,把胃里面的寒气清一清,把胃里面的火气清一清,再把痰饮痞块清一清,这样就把困扰脾胃的三大杀器通通解决了。
半夏泻心汤是经典的胃肠病方,传统的和胃降逆方。具有止呕,除痞,止利,除烦的功效。半夏泻心汤证以呕、痞、利、烦为临床表现特征,多用于消化道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。
半夏泻心汤的条文大家都很熟,我们认为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古代的痞病。
“痞”的原意是《易经》里面的“否”卦,就是上下不通的否,否极泰来。中医里面的“痞”也就是“不通”的意思。
从临床上来讲,最常见的就是心下痞,而心下痞大部分就是胃脘部的不适。
呼吸科与消化科疾病是门诊当中最多的病类,在肠胃不调病症中,特别是胃炎的治疗中,半夏泻心汤证出现的概率是最高的,所以很多医家都认为半夏泻心汤是胃肠天下第一方。
半夏泻心汤“去滓再煎”效果好
半夏泻心汤原文: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。柴胡汤证具,而依它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.复与柴胡汤。
此虽已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
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不中与也,宜半夏泻心汤。(149条)
半夏泻心汤方: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(炙)各三两
半夏半升(洗)黄连一兩
大枣十二枚(擘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;再煎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
此方里提到一个“去滓再煎”,《伤寒论》里总共有七首方提到用这种煎煮方法,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张仲景采用这种方法呢?
一般来讲,去滓再煎药性可能会更纯和、口感会更好,同时有一定的浓缩作用。
因为胃炎的病人,胃不舒服时,如果喝下去的东西多,胃的张力高,胃就会更不舒服。
所以很多时候张仲景考虑得更全面,这些经验本身就是从实践当中筛选出来的。
哪些人群适合用半夏泻心汤?
我今天主要是讲我们在临床上怎么来用这个方。我们研究经方和运用经方,从临床的角度来看,发现符合使用此方,或者说出现此方的适用症概率很高的这些人,他们有共同的一些特征,我们是把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体系,把一个人立在这里的。
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呢?打个比方,流感来了,同样的病毒,但一个单位的人表现出来的证有很多种,所以用方也不一样。中医强调的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。
大家想想看,林黛玉的感冒和李逵的感冒,会一样吗?这就是体质,这就是人。我们在临床上治病用药,很多时候可以把人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,这就是经方体质学说的一个重要意义。
根据体质去参照的话,既可以缩小选方的范围,更快地看病,高效地应用,同时还是一个安全用药的参考和保证。
那么一个病人过来看病,他说上腹部不适,或者拿个胃镜单来说是糜烂性胃炎等,他适不适合用半夏泻心汤呢?
我们就要看这一类适合半夏泻心汤的人他们有什么特点。
大致上说,一个是望诊时,形貌、形色、嘴唇,包括舌质有一些特征;既往病史里还有一些特征;精神、情绪、心理方面有一些特征。
还有除了心下不适的主诉以外,往往会有大便性状的改变,这一类人适合用半夏泻心汤。
我们一个个来讲,首先是这一类人的营养状况比较好,不是非常虚弱、非常糟糕的状态。嘴唇等粘膜、包括舌头,还是充血偏红的。
其实我们经常会看到病人嘴唇、舌头红,可以推断他是不是有心下不适,有胃粘膜充血等,中医是以外揣内的。
脾胃同居中焦,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主导人体气机的升降。脾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,好多疾病都和脾胃失调密切相关,金元四大家之李东垣专门著有《脾胃论》,从脾胃入手调理人体多种疾病。
1. 脾胃主气机的升降
脾气主升,胃气主降,共同主导气机的平衡。如果脾虚,脾气不升,就会出现大便溏泄不成形;清阳不升,就会出现头晕、乏力;而胃气不降,腑气不通,就会出现腹胀、腹痛、反酸、烧心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2. 半夏泻心汤——为何名为“泻心”?
半夏泻心汤主要是调理中焦脾胃的,但是为什么又叫做“泻心汤”呢?好多症状在心还是在胃有时候是分不开的,比如说反流性食管炎,症状为反酸烧心,实际上病机是胃气不降引起来的。治疗反酸烧心,重点在于降胃气。而胃居心下,胃气下降,心火才能下降,所以名为泻心,实则泻胃,胃气一通,心火自降。
3. 半夏泻心汤——如何打通脾胃的气机?
半夏泻心汤组成为:半夏、黄连、黄芩、干姜、炙甘草、大枣、人参。方中干姜、炙甘草、人参、大枣补气健脾,主升;半夏和胃降逆,黄连、黄芩苦寒泻下,主降;一升一降,重在理顺脾胃的气机。
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,寒热同调,清上温下,只要是中焦不通引起的病症,都可以用此方来调理。
4. 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
关于失眠,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心肾不交,而心肾相交通过中焦脾胃,所以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,脾胃气机不通就会出现失眠。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,方中用黄连清心火,黄芩清肝火,用半夏降胃气,引阳入阴,交通阴阳,实际上就是打通中焦,辅助黄连、黄芩使心火下交肾水,则睡眠自安。
5. 半夏泻心汤治疗各种溃疡
半夏泻心汤如果重用甘草,就叫做甘草泻心汤,可以治疗消化道的各种溃疡,比如白塞氏病。口腔溃疡,胃溃疡、肠溃疡、会阴部溃疡,涉及到各种粘膜溃疡的问题,其标在于心火,其本在于太阴脾虚。所以半夏泻心汤用黄连来清心火,是为治标,用干姜、甘草来温太阴脾虚,是为治本。
在邪气祛除之后,不要忘了及时巩固战场。半夏泻心汤里头有人参、大枣和甘草来补脾胃,把过去伤了的脾胃慢慢补回来。
甘草还能调和诸药,一个方子里既有寒药又有热药,就好像两个性子完全不同的人在一起,很容易打架,但是无论矛盾多么激烈,甘草这位和事佬都能调和好,让大家团结一致,不生嫌隙。也正是因为有了甘草,这个方子喝了以后才不会感到难受。
这七味药有升有降有补。就像骑自行车一样,中间的踏板,踩下去,升上来,又能够给油,这个车子就灵活了。半夏泻心汤适合什么样的人用呢?适合那种胃里面寒热错综复杂,吃凉的不舒服,吃热的也不舒服,而且老感觉胃里胀胀的,又伴随着呕吐、打嗝、反流等很多上逆的症状,也就是现代医学诊断为胃炎的那一部分人,比如,慢性浅表性胃炎,还有反流性胃炎,再有就是糜烂性胃炎,用这个方子治疗是最多的。
半夏泻心汤是寒热并治的方子,如果你觉得胃寒多一些,那么干姜就多放一些;如果你觉得胃热多一些,那么黄连就多放一些,随着寒热的轻重,去调黄连干姜的剂量,这样治疗胃病,几乎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。
有是证用是方,以不变应万变
另外我要提一个观点,是关于胃镜的问题。很多人会提到,为什么我们看病用药借用很多西医的概念?
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。中医为什么有这么长的生命力?几千年来生生不息,现在全世界都在学,都在用。
因为中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,把历朝历代的自然科学技术都吸收进来了。只是后来中医、西医出现论争,大家就觉得中西医对立起来了,其实中西医它们应该是和谐友好的关系,它们是互补的体系。
中医研究病的人,西医研究人的病,它们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。西医研究病,所以它把自然科学技术运用得更好。
中医侧重调整人,无论疾病谱怎么变,人体对疾病损害和致病因素的反应模式是不变的,这就是经方为什么可以有是证用是药的道理,以不变应万变。
自然科学技术里的显微镜、X光、B超等,它本来就是自然科学的,为什么要说这是西医的呢?
西医可以用,中医也可以用,那为什么不可以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呢?这不是中医西医化,而是把西医中医化,我们临床上要有这个观点。
配资知名股票配资门户,股票软件榜前十名,配资投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